第(1/3)页 幽州,被遗忘的偏远一角。 大雪纷飞。 “阿娘我冷……” “多抖抖,说不定一会儿你阿爷就带吃的回来了。” “阿娘我困……” “别睡,睡过去就吃不到了。” “阿娘我好像看见我太奶了……” “别跟她走,在你生下来之前你太奶就早死了。” 在原本是村落的废墟之中,当地的老百姓只能坐在冰天雪地里,迎着寒风瑟瑟发抖。 虽然当薛延陀入侵时,有许多河北居民拎着大包小包往辽东逃难。 但是相比总人口数,逃难者终归只是一小部分。 毕竟安土重迁是刻在华夏人血液里的,人离乡贱,有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,去当低人一等的难民呢? 况且,河北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之一了,人口众多,不可能全往狭小的辽东挤。 这些或主动、或被动滞留在家乡的河北百姓,直面了薛延陀的残暴。 在反复劫掠中,他们的家财被抢夺一空,连带着房屋也被焚毁了。 大冬天的,他们没有避寒之所,甚至连取暖的柴火也用尽了。 所以众人只能在废墟里挑拣出可用的木料,勉强搭起一个避风的屋顶,然后所有人像小鸡仔一样,依偎在一块儿,缩在随时可能坍塌的屋顶底下。 但是这么躲着,何时是个头呀。 就在许多人都恍惚看见自己太奶的时候,白雪皑皑的荒野上,出现了几个黑点。 黑点迅速靠近,这下大家看清楚了,是骑着马的。 铁勒人又来了? 怎么又来劫掠了,他们已经一滴也没有了…… “你们怎么还缩在荒郊野外?”来者向他们大喊。 说的是汉语! 所有人悬起的心又放了下去。 里正哆哆嗦嗦地站起来,嘴唇冻得僵硬,说话都不利索了: “军爷……铁勒人,走了?” 来者都被气笑了: “你们倒还有这份闲心关心国家大事,不知道自己都快冻死了?快快随我们去暖房!” 说着,便从行囊里翻出厚厚的毛毡,又给他们一人塞一个馒头。 “先吃点东西暖暖身子。毛毡不多,你们几个人拼着用。” 有了吃的和穿的,这些人总算活了过来,千恩万谢地跟随救援的辽东人,来到了一个古怪的小村落。 “村落”大约有几十间房,四面高、中间低,围成一个圆形。 圆心是一间大型铁匠铺,比其他屋子都低一些,像是舞台的中央。炉膛里燃烧着熊熊烈火,一看就很暖和。 就像飞蛾扑火,来避难的人下意识地就往暖色调的铁匠铺走去。 “等等,那里是他们干活的地方,你们的房子在这里。” 带他们来的人拦住了他们,指了指“村落”里的其中几间空房。 房子很大,可以容纳几十个人,但是里面黑漆漆的,一看就很冷。 不过有个遮风挡雪之所、让自己不被冻死就不错了,还要什么自行车? “谢谢诸位,感激不尽。” 里正的下巴好像解冻了似的,终于能说句利索话了: “请问,是衙门的人回来了吗?是刺史崔民干、崔使君回来了吗?” “不是崔家的,是辽东的李明殿下,他帮我们打跑了铁勒人。” 那人催促道: “外面冷,你们先进去休息吧,晚上会有人送饭的。李明殿下已经下达了指示,让所有人吃饱穿暖。” 李明……避难者对这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并不陌生。 从九成宫事件起,他们就时不时从乡贤嘴里,听见关于这位年幼皇子的诸多传闻。 只是形象多半是负面的,仿佛是一个青面獠牙、吞噬土地的怪物。 没想到,整个村子却被这只“怪物”的手下所救…… 避难者们有一种传说走进现实的感觉,感慨万千地进入了空荡荡的屋子。 刚掀开厚实的毛毡门,一股热浪便铺面而来。 屋子里非常暖和,让他们冻住的鼻涕都流了下来。 所有人都非常诧异。 屋子里黑漆漆的,只有四面墙壁,并没有生起火炉,之前也没有人畜待在里面。 可为什么会这么暖和呢? 难道那位“李明殿下”真的是个会呼风唤雨的怪物不成? 哗啦,哗啦……黑暗的房间里,他们能听见轻微的流水声。 眼睛逐渐适应了黑暗,他们这才发现,这间屋子并不是完全空无一物。 墙壁上,镶嵌着一根管子。 管子黄橙橙的,从外面伸进屋顶,在屋子正中拐了几个弯,绕了一圈又从地板绕了出去,好像是一段闭路的循环。 流水的声音就是从管子里发出来的。 “这……好像是用铜做的?!” 见多识广的里正吃了一惊。 铜是用来铸币的金属,说穿了就是钱啊! 那位“传说中”的李明殿下,为什么要在收留难民的屋子里搭一条“铜”水管呢? 钱多烧的,用竹子输水不好吗? 他下意识地伸手一摸。 “嘶!”吃了一烫,赶紧把手缩回来。 “这铜管里流淌的……是滚滚热水?” 里正瞪大了眼睛,猛地望向窗外的铁匠铺。 果然不出所料,这根铜水管像脐带一样,从低处的铁匠铺一直延伸到屋子里,在屋内绕了一圈,将屋子加热,再绕回铁匠铺。 为了减少沿途的热量损耗,室外的铜管外面紧紧捆扎了厚实的毛毡,外面又包了几层泥巴和稻草。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,铁匠铺一直在利用炉膛炼铁的余热烧水,利用热水较轻、冷水较重的特性,将滚烫的水自动输往高处的房屋。 等热水的热量散尽、重新冷却以后,再沿着更低的管路,重新流回铁匠铺,在那里继续被余热加温,如此循环往复,保持屋内温暖。 里正还发现,不仅是他们所在的这件大屋子。 “村落”里的其他屋子,也都安装了类似的铜管,像胎儿一样和铁匠铺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