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事实证明,大唐这台机体的性能还是很出色的。 拜老爹潜意识里的玄武门情节所赐,群臣各自站队,平时有事没事就互相攻讦。 搞得李明一开始还担心,会不会出现互相扯后腿的情况。 他都做好即兴来一段“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,搅得大唐朝都亡了”的准备了。 结果,各地各级官僚居然捐弃前嫌,通力合作。 很快把李明的意图贯彻落实了下去。 虽然相比辽东,在制度上,长安这边还带着浓浓的封建气息。 但这帮文臣硬是用杰出的个人能力,克服了硬件上的差距。 在实际执行效率上,一点也不差。 王朝初期,社会的总体风气还是积极向上的。 再加上有一个真本事打出来的明君,在上面镇着。 平日里朝堂上,大家看似吵得你死我活,其实更像是生活里的一点小情趣。 一旦真摊上事儿了,一句“房总我开玩笑的”,就又可以愉快地一起建设大唐特色的封建主义了。 不像李治、武则天这对惊童郁女。 明明都是同样的大臣,到了李治一朝,那政治斗争是真的赤鸡,刀刀暴击。 “这是这一旬表现优异的拟晋升者,请殿下过目。” 吏部尚书侯君集呈上了同平章事阁下主政以来的第一份名单。 李明殿下坐镇尚书省,仔仔细细地审核着这份“光荣榜”,小心谨慎地行事着人事之权。 他现在暂时统管朝廷的最高决策机构——门下省和中书省,同时又监督着最高行政机构——尚书省。 可谓是三位一体了。 但万事都是对立统一的。 权力越大,义务越大。 李明一一审阅着老侯列出的姓名与理由,时不时地画一个圈,便退了回去: “我画圈的人,你再重新考虑一下。” 侯君集扫了一眼,顿时面露难色: “殿下,这些被您挑出来的人,有许多是在朝廷上支持您的人……” “我这里选的是谁施政得当,而不是谁替我说过话。”李明眼色一厉。 就如自己一手打造的情报机构,他也要建立两个平级的一样。 李明从不会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局限在一个,避免陷入下级编织的“偏信则暗”陷阱。 除了侯君集这明显夹带私货的汇报以外,他也会参考不同官员的工作动态汇报。 力求不让一个好官受委屈,也不让一个坏官浑水摸鱼。 看着尴尬得脸红的老侯,李明的语气又软了下来,语重心长地告诫着大贪污犯: “君集,眼光放长远一些。我们应以天下为己任,让全天下都信服我们,全天下都做‘十四党’。 “而不是让自己的眼光被一小撮马屁精牵住,而忽视了整个天下。” 一碗心灵鸡汤下肚,侯君集的脸色这才好了一点,嘟囔着“我再看看”便告退了。 一旁的房玄龄一边写着折子,一边随口说道: “殿下真不想抓住这个契机?” 抓住契机打压其他党派,扩大十四党的势力——这是他省略的那半句话。 李明能恰自己的人血馒头,利用刺杀案和端午意外案大做文章,在朝堂上大搞党同伐异。 为什么当正大光明地手握大权以后,反而收敛了? “我刚才已经回答过了。” 李明也把目光收回,重新浏览起了长孙无忌汇总、汇报的各州县纸币分发动态。 “全天下的目光都在我身上,瞪大了眼睛寻找德不配位的痕迹。 “现在赚小,将来失大。况且……” 他把长孙公的动态往边上一搁,在跳梁小丑岑文本呈上来的请示上朱笔一批: 参照执行。 “这种事关国运的大事,不是玩小格局小阴谋的场合。 “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,就是毒害工作氛围,到头来吃亏的还是百姓。” 尽管听上去有点古怪,但如今的皇子明,暂时站到了文官的顶点。 在这个暂时达到的高度上,给自己立下“公平公正不带私货”的人设,才是最大的私货。 否则,在自己立足未稳之时,那些反对派还不得发疯地向他发起进攻啊?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他也想选贤任能、唯才是举。 尤其在人事问题上,决不能反被下属牵着鼻子走,让手底下又形成一个个针插不进、水泼不进的利益集团。 不像和全国各个大腿妥协让利的东汉,李明争天下的基本盘,依旧是自己和自己拉起来的这支队伍。 朝中的“十四党”,顶多算锦上添花,绝不是雪中送炭。 支持他最好,不支持,就打到支持。 别想以“从龙之臣”的身份自居,在功劳簿上躺平了。 都给老子起来干活! 如果你想要高薪厚禄,就自己来拿! “……”房玄龄不禁停下了笔,眼神有些恍惚。 殿下此举,真是和他的父皇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。 李世民在兄终弟寄后,也是这么干的—— 不论臣子们之前在三兄弟之间如何站位,最后都摈弃前嫌,轻装上阵、唯才是举。 如此,才能收复天下人心;如此,才有做天下共主的气魄。 殿下嘴上不说,原来早就做好了“以天下为己任”——换句话说,就是君临天下——的准备了么…… 虽然他是在看见了房家黯淡的前途以后,最早投资李明的天使投资人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