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次日上午。 李世民坐在桌案边,平淡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。 他最小的嫡子、晋王李治恭恭敬敬地跪坐在他面前,陪着的还有嫡女、晋阳公主李明达。 这对兄妹常住立政殿,打小关系就好。 “有件国事,吾想与你们商量商量。”李世民道。 李治顿时诚惶诚恐: “儿臣只有一些愚见而已,君父若能参考便是儿臣的大幸。” 经受大儒的教育,儿子在面上还是做到位的。 李世民的手指弹着桌面: “吾想广开官学,提升民间的教养。 “对确难办学的偏远地区,也想以赠书的形式,向当地百姓传播圣人的教诲。你们觉得如何呀?” “好呀好呀!这样穷人的孩子也有机会读书做官啦!”李明达叽叽喳喳地说。 李治则沉稳许多,先一顿首,道: “父皇仁德,可以比肩汉文帝,是天下百姓的幸运啊。” 汉文帝是封建帝王的样板,也是李世民的偶像。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多高兴,手指也不弹桌面了,等着李治说出那个“但”。 “但是这办法耗资无数,恐怕收效却甚微。”李治果然是欲抑先扬的套路: “山野之民资质低劣,朝廷就算耐心从头教化,也难有什么进展。 “而且他们半吊子的知识学得多了,难免心中浮躁,不安分种田生产。 “孔子曾说,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,就是此意。” 李世民又问:“百姓不识字,那谁来参加科举呢?” “自然是士族大家。”李治侃侃而谈: “他们的学问传承自春秋秦汉,有德、不贪,可以为官。 “既然有现成的官吏人选,陛下又何必劳民伤财,从头培养呢?” 李明达撅起小嘴巴: “可这样对平民百姓来说,是不是太不公平了。” 李治无奈地对天真的妹妹笑笑: “这就是治国。” 李世民不置可否。 这时宦官来报,长孙无忌求见。 “你们先回吧。”李世民召来大伴: “让阿史那结社率送他们回去。” 趁着等保镖的短暂时间,李治随口一问: “父皇,儿臣的老师许敬宗先生去那儿了?” 李世民也随口回答: “去洪州了。” “哦,因何罪被贬呢?” “四年前在你母后的葬礼上发笑。” “哦。” 李治不吱声了。 这种比先迈左脚更扯淡的贬谪理由,他可不敢细究。 这时,一个不戴头盔、披肩散发的突厥将军上殿,不标准地拱了拱手: “陛下。” 阿史那结社率,突厥降将,接任韦待价的右监门卫将军一职。 因为某位殿下的缘故,他抓小孩儿的能力突飞猛进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