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哈哈,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啦~” 李明轻巧地耸了耸肩,仿佛自己只是做了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似的。 “因为我都是为了他们好啊。” 一颦一笑,丑恶的嘴脸像极了某些掌控欲极强的父亲—— 打着“为子女好”的旗号,也确实做了为子女好的事情。 “现实世界不是西域传来的杂文神话。政治要是真有你说的这么简单就好了!” 李世民闷声回道。 他也有过很多利国利民、同时也有利于官僚士绅阶层的想法。 比如天下均田、抑制土地兼并什么的。 他常拿汉末割据豪强并起,以至于互相征伐、民不聊生,最后导致五胡乱华,大家不论官民都没有好下场的历史教训,来规劝手下的文臣武将们。 规劝他们吃相好看一点,别明着和均田制对着干,撬大唐特色封建主义的墙角别撬得那么明目张胆,给老百姓、尤其是河北关中的百姓留口汤喝,云云。 作为文治榜上有名的贤明皇帝,他很早就意识到了“君”和“民”并不总是对立。 中间还隔着一个中间商“臣”。 很多时候,甚至国君和国民的立场是一致的,双方得共同应付中间商吃差价。 “君、臣、民本是一体,三方同舟共济、一体同心。非君臣联合以欺民,或臣上欺君下迫民也”——这句话是李世民常挂在嘴边的。 但是嘛,对于前任陛下的苦口婆心,“臣”这个中间阶级的反应出奇的一致—— 已读不回。 毕竟贞观朝的官员们,多是门阀士族在朝廷中枢的代表,有些索性就是一族之长。 让他们抑制兼并、自己革自己的命,那和与虎谋皮有何不同? 即使此事有利于他们整体的、长远的利益,但他们也不愿意为此暂时牺牲短期的、局部的利益。 这道理也不复杂。 毕竟人都是短视的。 一个父亲可以教导孩子要好好读书、天天向上,孩子也明知道好好读书的重要性。 可是说归说,做归做,有几个孩子能真的听劝,发自内心地发奋用功呢? 只怕是连让孩子每天准时上床睡觉,都得闹得鸡飞狗跳吧? 管孩子和管大臣,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。 连督促孩子学习都十分困难。 又如何能利用“长期整体利益”这块画饼,来忽悠官场那群千年老狐狸吐出一点利益、心甘情愿地吃点亏呢?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困难。 因此,就愈发突出李明此举的含金量了—— 这位君父,把臣下的利益和灵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 不但让他们乖乖交出了土地。 甚至做到了让他们吃啥就吃啥、做操就做操的地步。 这是真的在把臣下当儿子在养啊! 驯狐有方啊,把这群老东西驯得服服帖帖,这小子是怎么做到的? “皇帝,为娘虽然不善政治,但也知道‘物极必反’这个道理。 “你如此深入地干涉臣子的生活,是否会……适得其反呢?” 杨太后从最初的震惊恢复了过来,表情有些担忧。 “对对对,你这样太粗暴了。” 李世民也回过了神来,妇唱夫随道: “你现在连臣下的饮食起居都操纵,就不怕他们对你心生不满,从而导致更大的反叛? “就像防民之口如防川的周厉王一样?” 虽然好大儿把大臣们调教得服服帖帖,这种操作很爽。 但是现实毕竟不是爽文。 人的天性都是不喜欢被管束的,管得有多厉害,反噬就有多大。 就好比竹子,你压迫得越用力,竹子反扇你一耳光的力道就越大。 李明挠挠头: “道理我都懂,可是我也没硬逼他们啊。 “是大臣们觉得我的方法好,择善而从之而已。” 李世民和杨太后眼皮一抖,抱着胳膊就这么看着他。 真的吗?我不信~ “是真的,大臣们都是自愿的——咳咳,当然,我也是用了点小技巧。” 李明轻咳一声。 “我之前就此事向阿娘征询。依阿娘的意思,对官员的饮食不可过多干涉。 “之后,我也询问了长孙舅舅的意思。国舅的做法与阿娘相反,认为我作为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,该让臣下吃什么,臣下就必须吃什么。 “这之后,我又多方收集意见,各方的主意各不相同,根据政治图谱,有站太后一党的,也有站长孙相一党的。 “所以我把各方意见杂糅了一下,以‘请客’的形式,邀请诸公共享盛宴。大家自愿参加,这样谁都说不了什么吧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