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离开尚药局以后,李明又第一时间回到相府,风风火火地和父皇李世民回合。 “上车,回宫!” 看着东奔西走的好大儿,李世民又好笑又好气,略有埋怨道: “你倒是挺会使唤人,亲生父亲不远千里到你家,还未歇个脚喝个茶,就替你挽留你的老部下?” 李明嘿嘿一笑: “能者多劳嘛,阿爷对房相知根知底,除了您,还有谁能够说动房相呢? “房相乃是天下首相,这可是为天下计啊!相信阿爷您忧国忧民,一定不会推辞的。” 李世民真的被气笑了,伸出不灵便的右手,笨拙地给了幺儿一个脑瓜崩。 “只在有事求我的时候才叫我一声‘阿爷’。所谓好话说尽、坏事做绝,说的就是你。 “程知节、阿史那社尔呢?投降你的唐军文武官员,你也像晾着我一样晾着他们?” 李明对这个问题十分错愕: “当然没有!我已经安排专人对降将妥善安排,怎么可以冷落他们?” 李世民嘴角抽搐,又赏了皇帝陛下一个脑瓜崩: “合着你就可劲儿欺负我呗!” 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,这对关系甚笃(?)的皇家父子登上了龙辇。 上了车,李明一改在外头轻松活泼的态度,形容颇为严肃,沉声问道: “父皇,房相他……” “他不想再替你卖命了。”李世民嘴上不客气,但是语气也颇为沉重。 房玄龄虽然还到不了“千古一相”的高度,但毋庸置疑是一位极其出色的职业官僚。 他如果真的撂挑子,对天下的繁荣、百姓的福祉来说,肯定不是一件好事。 但,人各有志,如何能强求…… “唉……房相有透露过致仕的原因吗?”李明微微叹一口气。 “都致仕退休了,还能有什么原因?年老体弱,不想再为竖子卖命而已。” 李世民没好气地回怼一句。 “是么……”李明不置可否道,便望向了窗外,不再言语。 看着突然沉默下来的儿子,李世民的目光逐渐柔和了下去,道: “是我错了。我刚才还担心你和臣下走得太近,会干扰你的判断,削弱你的权威。 “现在我只想说,对你的臣下好一点吧……” 我真傻,真的,单知道李明对臣下很好,不但待遇优厚,还不摆架子。 谁知道李明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,这活儿是一点也不少干啊! 能把最有擅权嫌疑的权臣给干到提桶跑路,自己儿子压榨起劳动力来是有一手的。 他都不知道是该为老李江山国祚稳固而感到欣慰,还是应该为老李家的打工仔们感到悲哀了…… “不对。” 李明突然摇头,打破了车厢里的沉默。 “房相不是不想干了。他这样没有意志消沉、没有干劲,是因为饿的,是长期素食导致的。 “只要给他补充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,他一定会重回巅峰,再为我大明发光发热,死而后已!” 不如还是让他死了吧……看着儿子动情又铁血的演讲,李世民真真切切地为房玄龄等一众“权臣”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无尽的同情。 连老了病了,都得被违背自然规律拉起来强行打工,细细想来,李明手下的诸位权臣,表面上风光无限,实则一个个悲惨透顶。 真正要害的实权是一点也无的,责任是一分不少的,劳动力是要被压榨到极致的。 这么想来,也就不难理解李明对属下那几近“纵容”的宽容态度,无视、甚至主动鼓励他们享受逾越礼制的待遇。 因为大明群臣的工作真不是人干的,要是情绪价值再不拉满,那大家都得步房相的后尘,争先恐后地跑路了。 “你明主上有德,人才济济,现在又占据天下之广,万民无不愿为皇帝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 “难道连一个可以代替房玄龄的人才,你都找寻不见?” 李世民一半是调侃,一半是认真地说道。 “除了我留下的班底以外,你自己也发掘启用了不少青年才俊。你是有识人用人的能力的。 “可是为什么,你怎么总盯着一个快成为冢中枯骨的老头子祸害呢?” 对于李世民的疑问,李明掰着手指头: “能当宰相的人选有的是。长孙无忌之外,老成持重的有杨师道、崔仁师等,青壮年的岑长倩、裴行俭也能接的起班。假以时日,少年之辈如长孙延、狄仁杰等亦能大放异彩……” 这回答让李世民愈发疑惑,忍不住问: “既然有这么多可堪一用的人才,那你为什么还是不肯放房玄龄退休呢?” “因为他们都不如房玄龄啊!”李明振振有词地说着: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