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‘捐献’数量多的,可以授予三公、三师这类虚职,少一些则授予开府仪同三司、骠骑大将军这类文武散官。 “长安汇聚了来自各地的豪商,他们有钱,也有渠道搞到粮食,但苦于身份低贱,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。 “若能将这些名誉的职位卖……授予他们,想必彼等定会倾力支持我朝。” 李治口若悬河。 李承乾不置可否,只是用表情示意: 你继续,朕在听。 “而对于地方上的一些实权职位,也不是不能卖。巡察使、刺史、县令、县尉……按州的上中下等级,分别标价售卖。 “岭南、闽越那些地方本就对朝廷三心二意,不若将当地职官官位先行售卖,兑一笔款子回来。 “等我军打赢了仗,巩固了帝位,我们还可以将事权收回。如果打输了,那末此举的恶果也无需我等烦恼了。” 李治说得滔滔不绝,天花乱坠,在他嘴里,卖官鬻爵的好处我拿、黑锅李明背,简直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政了。 对于李治小老弟的大胆提议,李承乾老哥温和地问: “贤弟啊,你觉得吾的谥号,取什么好啊?” 李治:??? “陛下为何出此不吉之言?” 李承乾的脸慢慢拉了下来: “朕觉得‘灵’就比较贴切,你觉得呢?” 李治的眼皮子开始跳了。 皇帝老哥这是在讽刺他走汉灵帝的老路。 汉灵帝大肆卖官鬻爵,失去了对属下官僚的控制,埋下了东汉灭亡的祸根。 唐灵帝……不是,永庆皇帝如果卖官鬻爵,那岂不是也…… “可是如果不想方设法扩张财源,别说埋下祸根,大唐当场就得亡了。” 对于陛下的质疑,李治的态度罕见地强硬。 这就让李承乾自己也不得不好好考虑考虑了。 卖官鬻爵无疑是个邪道,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不必多说。 可若是能多筹措到一文经费,战争的胜机、大唐一朝的生机,就能多一文…… 李承乾的表情不断变幻,最后定格在了“决绝”。 他下定了决心。 只要能解决火烧眉毛的问题,邪道就邪道吧! 至于会葬送大唐未来什么的,现在的李承乾也管不了那么多了。 他的任务是保证大唐有个未来,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。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! “嗯……皇弟的提议别出心裁,不是不可以探索一下。” 他沉吟着,接着又给自己先套了一层免责声明: “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,说大也不大,你就把情况和大臣们商量一下,至于如何抉择,你们看情况。 “但是不论如何,前方的军需是一定要满足的。” 大意就是,什么卖官鬻爵?朕不知道啊,朕只是命令臣下想办法搞钱,没有亲自下令卖官啊,都是奸臣背着朕瞎搞胡搞的啊! 这就像老板定个超高的KPI,然后宣布每天准点下班,都是员工“自愿”加班一样。 逼下面人走邪道,同时又能把自己洗白白、当白莲花。 李承乾在当皇帝的大半年中,也算是学到了一点腹黑的驭人之术。 而对于把自己摘干净的皇帝老哥,李治也只是无奈地轻轻叹了口气,便欣然接旨: “臣,领旨。” 这不但事关大唐的存续,也关乎他自己这个储君的地位。 所以这个锅他背了,正所谓“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”也。 史家都是结果论者,只要能打赢翻盘,就算使的是歪门邪道,他保底也能捞一个“中兴之主”的雅名。 至于卖官鬻爵,不过是无关痛痒的黑历史而已。 如果打输了,连“己身”都保不住了,还管他什么“身后名”呢。 “臣这就和侍郎刘洎商讨此事,草拟一个方案,交予尚书省执行。”李治说道。 尚书省是执行政令的机构。 也就是说,李治要直接跳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“拟稿”和“审议”过程。 这也是为了在程序上不将皇帝牵扯进来,替主上洗脱责任,因为中书和门下两省和尚书省不一样,其运作是紧密围绕皇帝本人的。 “嗯,甚善。”对于弟弟的贴心之举,李承乾甚是满意。 卖官鬻爵的国策,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。 大唐前线将士的口粮,也算是有了着落。 李承乾心里的石头落下,长长地呼出一口浊气。 心情一放松下来,他就想起了些别的事情。 “对了,最近长安城好像空荡了许多,甚至连朱雀大街都没什么人,只有乞丐。你有什么头绪吗?” 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惨剧,长安却几乎成了一座空城。 那么百万长安市民到底到哪儿去了? 总不能大家都宅在家里吧? 李治不假思索地回答: “因为战争的负担,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,其他地区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波及。 “所以,关中百姓大量向别处逃难,其中长安人也有不少。” 这道理不难理解,树挪死人挪活,粮食进不了京,但人可以出京啊。 以前是臭外地的来京城要饭,现在是臭京爷去外地要饭,倒反天罡了属于是。 这也折射了这场战争的奇景——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