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那接下去该怎么办?”李世绩迷茫了。 虽然天黑看不清,但不用看也知道,明军正在平稳而有序地通过大桥,逃离包围圈。 跟着他们一起逃离的,是大唐的江山社稷。 “齐州至沂州防线是敌人苦心经营的防线,多山多水、易守难攻。 “隔着一条泗水,我军恐怕很难打过去将叛军剿灭。” 李世绩虽然不明说,但话里话外都在请求太上皇陛下收回成命,趁着夜色莽一波,尽量杀伤还没有来得及撤离的明军残余。 “怕什么?对面不是还给我们留了一座桥么?”程知节对他的担忧不屑一顾道: “寇可往,我亦可往!有了这座桥,跨河和叛匪作战又有何难?” 李世绩斜了这老山匪一眼,呵呵一笑: “说得好,你就不怕他们在桥底下设置了机关?到时候把桥墩子一抽,把你的部队连人带马一起掀进河里去。” “这……”程知节听得直挠头。 这种过桥抽梁的骚操作,还真是对面那群贱人干得出来的。 两人继续争论了一会儿,发现能“毕其功于一役”的路都被封死了。 “就算李明不毁桥,放我军大摇大摆地进去,你敢走吗?” 车驾里,李世民说话了。 “把我军主力全部耗在齐鲁大地上,倒是能让对面毕其功于一役。 “我军,败了。” 李世绩和程知节同时闭嘴,面面相觑。 失败主义者领导的一席话,算是给本场战役定调了—— 唐军费劲千辛万苦,让出大片中原的土地,把明军主力“骗进来杀”的计策。 以计策全面失败、明军大部顺利脱逃的结果而告终。 “那,我们……”李世绩的嘴唇艰难地蠕动着。 “撤吧,继续傻杵在这儿也无非是空耗粮草。五十万大军的吃喝,足够让李承乾头疼了。” 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无力: “况且……我们的后方也起火了,李明放的。得回去收拾残局了。” “后方?!”李世绩和程知节俱是吃了一惊。 “交州,是交州都督府生乱了。”李世民的声音越发乏力,带着深深的揶揄和自嘲: “大明朝勾结交州的蛮酋土人,撺掇他们屡屡作乱,严重影响了南方的安定。 “呵……和蛮夷打交道,那小子可太熟练了。” 老李和老程听得嘴角抽搐。 他们也感受到了太上皇的同款乏力感。 李明那厮就算是在治国打仗,也透着一股浓烈的顽童气息—— 精力充沛,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,让对手捉摸不透。 明明前线都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了,自己的主力都被放在火上烤了。 居然还有这个闲心,跑到大老远的交州去开辟第二战场。 顽劣,简直顽劣! 哪有这么打国战的,把死生之地当成了孩童的游乐场吗?! “但不得不承认,他这么胡搅蛮缠,也确实令我们焦头烂额,头疼不已啊。” 李世民的笑声带着沉沉的倦怠,最后长叹一声: “撤退吧,这一轮对决结束了。” 大势,已去。 ………… 回京的路上,唐军垂头丧气,士气低迷,完全没有了前几日追亡逐北、直抵兖州的精气神。 甚至这支唐军连规模都小了许多。 注水出来的所谓“五十万大军”大都是征召的兵募,已经发放路费,就地遣散了。 临时充数的士兵们分到了例钱,赶忙回家,急着赶上夏收的尾巴。 一路上,李世绩、程知节等将领耷拉着脑袋,无精打采地跟着大部队行进着,全程没有说一句话。 败军之将,不足言勇。 太上皇的龙辇中,李世民半躺在车子里,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。 蓝天上,一行白鹭正在自由地翱翔。 “那小子的翅膀已经硬了啊,朕完败于他……”他小声喃喃,表情看不出喜乐。 儿子青出于蓝,让这位老父亲兼老皇帝的心里极其矛盾。 不知自己是该感到高兴、不服、欣慰,还是应该担忧。 兼具有之吧。 在战场战术上,李世民还略胜一筹,大部分时间能够掌握战局的主动,对方只能瞅准机会打几波反攻。 但是这一点优势,被李明利用大明那强到变态的生产力给抹平了。 “才多久的工夫,居然起了一座桥……”李世民到现在仍然觉得不可思议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