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李泰人在河北,求我别杀李泰?啧……” 恒山之战的数日前,平州州府。 李明皱眉读完了长安寄来的信,呵了一声,将信随意地往面前的桌案上一丢。 首席秘书长孙延顺手就把信拿了过来: “谁寄过来的,这么搞笑?” 李明耸了耸肩: “李治。” 长孙延立刻手忙脚乱地把信背过来,放回桌面。 生怕看到了什么不该看的东西。 “没什么特别的机密,就是我那愚蠢的哥哥想借我之手杀李泰而已。”李明轻描淡写地说着。 “咦?”长孙延觉得自己脑子有点不大够用: “明哥,你刚才不是说,他在信中求你别痛下杀手么……” “这是激将法,你觉得他觉得我会不会听?他总不能在信中明明白白写着让弟弟杀哥哥吧,讲究点吃相,这是要被写进史书的。”李明一语道破。 一个篡位者求被篡位者对另一个篡位者手下留情,多少有些幽默了。 “他这是在向我通风报信,告诉我,李泰本人现在就在河北,就在劫掠的薛延陀部落里待着。” 李明啜了口茶,都快被气笑了。 李治那小东西,可真是个东西。 他身边的瓦岗寨老哥也都是人才,到底是当过义军又果断弃暗投唐的山匪,骑墙骑得妙到毫巅。 朱雀门之变那晚上,李治集团兵变了,但又没有完全兵变。 给李明放了一条生路,只是把他驱逐出了长安,赶回了辽东。 从那以后,李治一边散播着李明“光荣牺牲”的假新闻,一边又在暗中和李明通着书信。 在了解到辽东军进入河北,与薛延陀、李泰联军交手以后,还不忘在旁边扣666,发个延迟半个月的弹幕。 这首鼠两端的做法,多半就是瓦岗寨老哥指导李治的。 而李明也对这种做法非常不齿,对山鸡哥寄来的信从来都是已读不回。 “他知道我不会放过李泰,所以用这办法向我通报了李泰的位置以借刀杀人,自己则站在干岸上,继续扮演着忠信孝悌。 “呵,我的九哥真是越来越虚伪狡猾了啊。” 在李明心里,李治的形象正在快速滑向历史上那位腹黑的唐高宗。 长孙延则对李治发来的情报颇为不屑: “不需要他通知,我们早就知道魏王的部队来河北了。 “前线的将士都交上手了,连起义归顺和投降俘虏的魏州兵都一大堆了。” “这不一样,我们有我们的渠道,但李治也有他自己的门路。”李明反问道: “李泰的部队确实是来前线了,但你能确定李泰本人一定和他的部队共同行动,而不是躲在洛阳的某处地宫里吗?” 李明虽然组织了三套互不统属的情报体系,但也不可能天下事尽收眼底。 情报情报,讲求的是人情世故,是需要时间积淀的。 而李治手下的瓦岗寨大佬张亮,以及他经营多年的密探网络,在获取皇室以及高层的个人情报方面,是有其独到优势的。 经年累月的全力耕耘,可不是创建一套机构和制度就能抹平差距的。 “这……”长孙延一时语塞。 “况且……”李明点了点信上的其中一段: “根据李治提供的情报,离开洛阳以来,李泰一直和自己的部队待在一起,生怕部队哗变。 “而根据我方自行搜集到的前线信息,李泰手下的那支部队与薛延陀主力是共同行动的,一路尾随薛仁贵、苏定方部,向西北方向运动。 “也就是说……” 李明看向墙上挂着的地图: “他现在大概就在云州。” 在在他不战略决策下,由李靖牵头、苏定方、薛仁贵为诱饵,已经在云州的恒山地区为来犯的铁勒老乡准备好了惊喜。 没想到,李泰这条大鱼居然主动钻进来了! “明哥,那怎么办?难道要遂了李治那厮的愿?”长孙延拿捏不定。 李泰,一切阴谋的原点,同样也是第二届玄武门吃鸡大赛的有力竞争者之一。 把他干掉,可比噶几万人头合算多了。 可是,杀兄弟这口锅毫无疑问会落在明哥头上,导致风评被害。 如何权衡? “怎么办?呵,拿我笔来。” 李明洋洋洒洒写了几个字,包在锦囊里,交给长孙延。 “立刻交给李靖。” 长孙延神色肃然,小心翼翼地接过锦囊,仿佛有千钧重。 目送秘书离开以后,李明叹了口气,把注意力转回到治国上,重新拿起了长孙延留下的一迭迭文件上。 现如今他、李泰和李治“三分天下”,夺储早就从一场军事政变,转变为一场拉锯式的全面竞争。 时间一拉长,战争的重要性就逐渐让位给了内政。 利用刺杀等投机取巧的行为,提前结束比赛的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。 只有练好内功,才有在这场长期对抗中胜利的机会。 而现在李明在治理中遇到的头等麻烦,不是在河北的战争。 而是辽、高一体化。 既然吞并了高句丽,那就要负起责任。 总不能继续像之前对待殖民地那样,对待新纳入的高句丽人民吧? 以前还有“腐朽落后的地主阶级”可以甩锅,现在甩给谁去? 然而,辽东和高句丽,从民俗民风到发展水平等各方面,不说各有千秋吧,也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了。 要把这两个地方的人民捏巴到一起,谈何容易。 “什么?大冬天的平壤居然冻死了人了? “这事传出去,辽东要沦为大唐的笑柄了! “什么?平州发生神秘爆炸?袁天罡老道长差点被炸死?” 这一天天的都什么事啊……李明绝望地抓起了头皮。 ………… 回到恒山之战当日。 夜幕降临战场。 经历了一整天的屠杀,到处都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。 辽东赤巾军和高句丽同袍没有停下手里的屠刀,正举着火把,继续清扫着战场。 天上一轮皎月,地上火光通明,将雪山映照得如同白昼一般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