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………… 在内外乱局中,大唐迎来了贞观十六年。 辽东出兵河北的消息不胫而走,很快传遍了全国上下。 听闻此消息,地不分南北、人不分老少,皆百感交集。 他们都以为,李明殿下被万恶的魏王给杀害了。 然而,殿下虽然身死,但他的政治遗产却依然还在忠实地庇护着天下百姓—— 没想到,在河北被薛延陀摧残的时候,李泰没有站出来、李治没有站出来,却是最弱小的辽东挺身而出。 现如今陛下下落不明,外忧内患,华夏正值危难之际。 而李泰和李治这两位最有希望问鼎新皇之位的皇子,其表现却让天下人大跌眼镜。 李泰自不必说,不但不守护百姓,反而还开门揖盗、为虎作伥。 这等人间之屑,不提也罢。 而李治的表现,也非常让人失望。 他坐拥最雄厚的实力,却除了埋头内战争权夺利以外,碌碌无为,对外敌入侵不闻不问,坐视铁勒人在华夏的土地上泛滥。 这等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,不但其他地方的人看不惯,甚至连素来与河北互相歧视的关中人也很不以为然。 外族入侵,地域矛盾自然而然地让位给了民族矛盾。 李世民主政十几年,对蛮夷重拳出击,把华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折断的脊梁骨又接了回来。 华夏人又重拾了“超级大国”的心态,就难以容忍外族在华夏的土地上耀武扬威了。 然而,李治和李泰两位皇帝候选人只顾着内斗,却对外敌视若无睹,丝毫没有胸怀天下的担当,无视河北百姓的苦难。 在危难时刻向老百姓伸出援手的,只有辽东。 明明这一切和他们没关系的,明明他们只要关牢燕山的大门,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…… 天下人不禁又怀念起了李明殿下。 这是殿下留给这片土地最后的庇护啊! ………… “他来当好人,我来当恶人……呵,打得一手好算盘!” 太极殿上,李治生气地将折子一收,随手丢到了角落。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建言道: “摄政何不也进军河北? “不但能扫灭李泰势力,将薛延陀从我大唐的版图上驱逐出去,也能让民间的怨气消解,让李明的花招不攻自破。” “说得倒轻巧。”李治有点不理智了,对舅舅说话也不礼貌了: “南方各州对我愈发阳奉阴违,中原诸藩王也未臣服于我。 “军力既不充裕,也没有可靠的后勤路径,我的兵难道从关中飞到河北去?” 最近因为内战和河北之乱,朝野沸腾,民间舆论都要爆炸了,让李治很是上火。 李明和李泰简直像约好了一样,一个自己当好人,还有一个阻止李治当好人,让他的声望跌到了最低谷…… “您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挽回民心和声望。” 长孙无忌继续平淡地给出“谏言”: “那您还可以北伐薛延陀,迎回陛下和太子。八万精兵还在塞外,您甚至不需要再支援多少兵力,只要提供足够的后勤,直捣薛延陀牙帐并不难。” “然后李世绩露出破绽,让李明安插在那里的钉子抢走那八万人的控制权?”李治当即反驳。 长孙无忌故作惊讶: “全天下的军队,不都是陛下的么?救援陛下,不是如今的当务之急么? “若能迎回陛下与太子二圣,殿下您的声望和民心不就能回来了么?” “你……”李治被舅舅数落得脸一阵红一阵白。 这老狐狸,装无辜装得还真像那么一回事。 他难道不知道,“救皇帝”只是一个幌子,李治的真正意图是“当皇帝”吗? 他当然知道! 他就是故意在给外甥上眼药呢! 李治的胸口起伏了一会儿,便归于平静,冷冷地说: “我自然是以迎回父皇和皇兄为根本,现在只是代为理政而已。 “但是李明动机不纯,不能让那八万精锐落入他手中,否则他必定反乱,届时后患无穷。” 说完,他便挥了挥手,示意自己的舅舅可以走了。 长孙无忌也不留恋,转身便走。 出宫的路上,他小心将怀里的信封藏好。 信来自辽东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