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…… “没错,庶皇子们都是都督府的都督,然后呢?” 李治对李泰的做法感到很费解。 我是都督≠我领兵。 天无二日,全大唐将士的心中只有一个太阳,那就是李世民陛下。 其他什么都督、将军之类的,听着牛皮哄哄,其实都没有领兵之权。 士兵都分散在折冲府里,每逢战事才分别排兵、遣将。 除了羁縻地区的都督府有军政合一的实权之外,内地州县的所谓都督府,更像是一个征兵的中转机构+参谋部。 兵将分离,这是经过五胡十六国考验的先进制度。 所以皇帝陛下才会这么放心地御驾亲征。 李治自己还挂了个右武侯大将军兼并州都督的职呢。 “我不再主管密探了,但据我猜测,魏王应该有更大的图谋。 “至于具体图谋是什么,我就不知道了,因为如我所说,我不管密探了。” 张亮一番车轱辘话,把李治给干沉默了。 总之,从李泰的所作所为来推断,他肯定憋着坏。 至于是什么坏,别问,问就是坏。 二人正相顾无言,一直旁听的程知节打破了沉默: “万一陛下……末将是说,万一陛下有个万一…… “那各都督和十六卫诸将,还是虚衔吗?” 李治和张亮同时看向了老程。 姜还是老的辣,这上过战场的脑回路,就是和别人不一样。 “战争,是一念决生死的地方。尤其在漠北的旷野上。” 程知节解释道,这并不是危言耸听。 敌人只是威胁的一方面。 在远离城市文明的草原戈壁上,到处都是致命的威胁。 比如缺水缺粮,比如天寒地冻,比如人和牲畜尸体堆积导致的水源污染,比如草原鼠群传播的疫病,等等。 稍有不慎,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。 恶劣的自然条件,正是北方游牧拼了老命也要南下的基础动因。 “难道……李泰认为,父皇此战……不祥?!” 李治心里咯噔。 父皇难道真的会遇上危险?! 按理来说是不会的。 唐军又不是第一次深入漠北了,次次都是横扫。 这次更是八万大军出动,协同突厥和室韦两部。 至于铁勒人的薛延陀,压迫力还远不及当年的东突厥。 八万精锐对二流游牧,优势在我! 然而,李泰的动作让他深感不安。 如果四哥不是在搞行为艺术。 那就是在为父皇发生“万一”做后手准备。 如何是好,应该如何是好…… 李治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,征询地看向两位手下。 程知节和张亮低头不语。 涉及陛下安危,这种事儿谁也不敢乱出主意。 一不小心就是一顶“诅咒圣人”的大帽子。 李治如临深渊。 他知道,应该是自己拿主意的时候了。 父皇不在,牛鬼蛇神纷纷出动。 然而危中有机。 或许,机会就在其中…… 李治眼睛微微一眯,旋即抖擞精神,沉着地下令: “程知节。” 程知节一肃,立刻单膝下跪: “末将在。” “你赴并州都督府,先稳住那里的情况。” 别被李泰给偷家了。 程知节有些迟疑。 将军私下接触都督府这样的军事机构,乃是大忌。 “你且先去,朝中的流程我会替你安排。”李治果断地说。 程知节领命: “是!” 李治继续吩咐: “张亮,你在长安不方便,携我密信,联络外放的其余藩王。” 张亮有些不解: “殿下,您要和魏王争夺其他庶皇子吗?” “不是庶皇子,是庶皇子以外的其余藩王。”李治道: “也就是,我的叔父们。” 众所周知,太上皇李渊陛下也许有诸多不足。 但生儿子的本事那是一等一的。 在被最有出息的儿子李世民架空以后,他也并没有下线。 而是继续抖擞精神,老当益壮,又给李世民生了好几个弟弟。 截至现在的贞观十五年,除了李世民陛下以外。 李渊陛下尚在世的儿子,还有十五人。 这十五位皇叔,也都在外当着藩王。 更重要的是,这其中的数人,比如荆王李元景等等,也兼领着都督府都督一职。 李治这是学习四哥李泰的先进经验,依样画葫芦。 再去争取其他的庶出兄弟,已经晚了,还会引起李泰的警觉。 而从一直被忽略的皇叔入手,那就正正好。 “遵命。”张亮领命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