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张使君请起。” 李治亲自将张亮搀扶起来。 曾经的张亮,表面上是工部尚书,实际上是陛下的密探头子。 这是宫中的机密,只是少数几个皇子和重臣知道。 李治是通过长孙无忌才获悉的。 至于张亮被贬到河北道的原因,长孙无忌没敢说。 但李治猜也能猜到几分—— 是因为李明。 李明在辽东造反的假消息曾一度甚嚣尘上。 后来,前脚谣言被破除,后脚张亮这位工部尚书就去河北道另谋高就了。 所以,李治推测,张亮与李明应是有嫌隙的。 可以拉拢。 而张亮与李世绩、程知节,同为瓦岗寨出身。 而且还曾是李世绩的手下。 因此,他便通过程知节向张亮递出橄榄枝。 张亮接受了。 并且在河北道的衙门请了个假,秘密回到了长安。 若陛下没有出征,他是断然不敢的。 “因为我的一些事,劳烦张使君从河北远道而来,惭愧至极。” 李治很礼貌地说道。 张亮苦笑道: “臣在河北道,被李明殿下的姐夫崔挹、连同其他博陵崔氏给架空了,履职大半年一事无成。 “若能再为大唐效力,臣万死不辞。” 对李明的满满怨念,都快溢出了。 “使君慎言。”李治有些夸张地压低了声音: “李明殿下现在是监国,且将来可能……” 他向上指了指。 张亮沉重地叹了口气。 李明当大唐话事人,张亮毫无疑问是要倒霉的。 污蔑造反,这是不死不休的大仇。 更何况,他被陛下支去河北盯着崔氏和辽东,反过来说,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被置于崔氏和辽东的目光之下? 李明想把他张亮忘记都困难。 所以,一旦李明继位…… “使君一生为大唐鞠躬尽瘁,若因政治因素而命途多舛,着实让人唏嘘。” 李治擦了擦眼睛,语气十分真诚。 对刚见一面的路人甲如此动情,一眼就看出来是假的。 但李治的言外之意,老江湖张亮又如何不知? 他也立刻装出恍然无所措的样子,焦急地跪地: “请殿下明示!” 李治这次没有扶起他,居高临下地说: “辅佐我。” 张亮毫不犹豫地回答: “遵命。” 老实说,他也没有别的选择。 李明当皇帝,对他来说无异于阎王敲门,不死不休。 而他原本效力的“那位”,在他失去了陛下的垂青、失去了手下的密探以后,也对他弃如敝帚。 他要想活命,只能另选一位“参赛选手”,竭力辅佐之,直到成功将李明拉下马,让新主上位。 很难,但不是没有可能。 参加过玄武门的人,大都有这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冒险主义精神。 “甚好。” 能收下一位瓦岗寨死士,李治殊为满意。 除了瓦岗寨旧将,李治对所谓的“晋王党”并不抱有太多信任。 他们大多是被李明憎恨的政治投机客,投奔李治是因为他最“老实”,容易控制。 而张亮不一样。 张亮投靠不为名利。 是为了活命。 溺水之人,对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是最忠诚的。 所以理智分析,李治对他可以完全信任。 即便两人今天才第一次见面。 “我有一件事十分好奇,还望使君指点一二。” 李治这才将张亮搀扶起来,请他在自己对面落座。 “当初李明在辽东时,是谁让你造谣他造反的?” 什么?!……程知节陡然抬头,瞪大了铜铃似的眼睛,差点叫了出来。 作为不问政事的武将,他觉得自己少看了好几集。 张亮眼神一暗,低下了头,并不吭声。 作为老油条,他有一万种方法装成完全不之情的样子,瞒过李治。 但他故意选择了这种破绽百出的演技。 李治自然知道他的顾虑,道: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