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纸币,穿越者用了都说好,并不是什么难以想到的问题。 甚至都不需要穿越,“只要”再过个几百年,商品经济再发育一会儿,到了宋元时期,纸币就自然出现了。 可是为什么到了后来,华夏又放弃了成本低廉、便于携带的纸币,重新拥抱银本位呢? 是因为不喜欢吗? “因为信用,是纸币最重要的部分。 “信用如果破产,这些花花绿绿的纸就和废纸无异了。” 李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三位封建老哥灌输着这个思想。 作为花钱的一方,政府永远都是有滥发纸币的冲动的。 毕竟开动印钞机就能“购买”百姓的劳动成果,这通胀税收得多爽啊。 结果就是,古典金属货币时期的长期通货紧缩是解决了。 直接给干成恶性通货膨胀了。 货币信用、连带着朝廷信用,全部灰飞烟灭。 “要让老百姓接受纸币,不是朝廷出个告示、衙门硬逼就能成的。” 否则哈耶克的大手就要扇你脸了……李明在心里嘀咕一句。 “所以,粮食是要发的,不发不行。 “但不是直接发到百姓手上,而要百姓用手里的纸币来换。 “让他们形成用纸换米的习惯,下意识地将这些纸片和粮食联系在一起,就算成功一半了。” 李明停了一停,让听讲的三人有时间在脑子里过一过。 到这一步为止,纸币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算“钱”,而只能说是“粮票”。 毕竟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款纸币,要循序渐进,不要像李二那样太激进。 长孙无忌同学积极提问: “老百姓手里的……纸币从哪里来?” “朝廷发给他们。”李明不假思索道: “反正本来就是要开仓放粮,免费赈济的。 “何不趁此机会,推广纸币的使用? “这样市民的饥荒也缓解了,纸币也推广开了,双赢,何乐而不为?” 与会的三人纷纷点头,觉得这种一鱼两吃的方法太有李明的特点了。 “所以,纸币就相当于粮食,相当于是钱,如何发放就很有讲究……” 房玄龄轻捋胡须,很快就意识到了实际执行中可能会遇到的关键问题。 毕竟现在大家都没有手机,没办法给每个账号发消费券。 像开仓放粮那样发放吧,一开始肯定没几个人来拿,后面大家又会哄抢,资源怎么分配都不均衡。 “这就是我把二位请来的原因。” 李明看着座下的两根支柱: “在辽东,我们一般会根据户籍,挨家挨户地敲门,确保把粮票塞到每一户人家的手里。 “荒蛮之地都能做到这一步,对京中首善之都来说,应该不难吧?” 长孙无忌嘴角抽搐,一想到这成堆的活就头大。 房玄龄则也是经历多了,对此毫不意外。 李明继续说道: “让百姓凭票到官方粮仓来领粮食,排队领取,这又能占用他们的时间,让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在城里闹事。” 三人同时嘴角一抽。 论出坏招,还真是无人能出这小子其右的…… “到了这一步,纸币就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属性,民间会用这东西来进行有限的交易了。 “但衙门发的赈济粮价值有限,这样所释放的纸币总值相应的也就有限,还是无法支撑起日常交易的需求。” 李明继续推演道: “下一步,衙门对官员、衙役、仆从支付的薪俸,也一概改为纸币支付,向市场投放更多的纸币。” 古代社会就是麻烦,金融业几乎没有。 想滥发纸币都没有渠道,还得通过各种门路,想方设法地发到百姓手里。 哪像现在,往银行一撂了事。 长孙无忌几乎立刻跳起来反对: “慎重啊!” 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,他就要求“慎重”了。 因为他也是百官之一,他也要拿纸面工资的。 万一这一计划失败,纸币终究是成了废纸,那不就意味着自己几个月白干了? 还是实物货币和米粮布帛拿着安心…… “如果自己不做表率,如何让百姓信服?”李明毫不留情地斥责: “倘若这危机解决不了,舅舅你也别领俸禄了,直接致仕养老得了。” 长孙无忌被训斥得面红耳赤,委屈地望向上座的陛下。 皇帝陛下也是怒目圆睁地瞪着自己的大舅哥: “能者上,不能者下,你不干有的是人干。” 现在解决钱荒是朝廷的头等要务,一切都要为大计让道。 长孙无忌彻底意识到,自己已经拗不过李明大腿了,悻悻地闭嘴。 房玄龄却从李明的回答中,听出了另一个问题: “那纸币的金额、规格、发放规模,应该如何量定呢?” 李明回答道: “参考历年铜钱的铸造规模,先与长安城中流通的开元通宝大致总量一一对应吧,后续根据市场反馈再做微调。 “多了便是恶钱,百姓不收。少了便又会发生钱荒。 “纸上可以印不同的面值,一文、两文到一贯、两贯,方便大额小额贸易。” 李世民听得极为专注,最后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: “百姓若还是不认纸币,售货的商人若还是青睐铜钱,那该怎么办?” 对此,李明的答案也很简单: “那就让他们用。” 三人面面相觑,有点没跟上李明的思路。 “不但要准许百姓用铜钱,朝廷还应该设立专门的钱庄,准许他们用纸币兑换实体铜钱,一比一兑换。 “铜钱的原材料,就用那批李世绩从绛州运来的铜。” 李明解释道: “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暂时拖欠军队军饷的原因。” 三人还是没有完全明白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