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李泰的信和他说话一样,说话弯弯绕绕的。 大意是,兄弟都长大了,没有小时候那么亲密了。四月常棣花开,想和雉奴弟弟一块赏花了。 看上去是不痛不痒的流水账,但其中大有文章。 常棣花两三朵为一缀,常用以暗喻兄弟情。 相传,周武王姬发平定兄弟发起的三监之乱后,写下了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,“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”的典故,便是出自这里。 “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……” 李治喃喃着,捏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。 兄弟是谁?这信是给李治的,所以自然是李治。 外敌是谁? 除了那个突然横插进来的李明,还能是谁? 不会就因为在宗庙举办了一场稀里糊涂的仪式,雉奴你就真把那野孩子当成亲兄弟了吧?不会吧不会吧? 因此,李泰这封信的真正含义是: 联合李治,斗李明。 合纵连横,可谓是政治斗争的基础要领了,连狼群都会这么干。 站在李泰的角度,联合李治是明智之举。 因为他弱于李承乾、而又强于李治,老二、老三联手斗老大,是入门中的入门。 而优先干掉李明这个外生的不确定性因素,把形势拉回到大家熟悉的框架下,则符合各方的利益。 “要跟吗,要对那家伙动手吗……”李治眯着眼睛,似乎要从朦胧的字里行间读出答案。 对他来说,先对付李明同样符合他的利益。 因为李承乾和李泰已经斗了很长时间,朝臣们该站队的都已经站了。 晋王府正在收拢的,大多是朝臣中的中立派、以及太子党魏王党的边缘人物。 巧了,李明现在也在打那批人的主意。 从拉拢人才势力的角度来说,两人是直接竞争对手。 而且他和李明都住在立政殿,由父皇亲自抚养,年龄又最为接近。 父皇和世人,会下意识地将他俩进行比较。 货比货得扔,李治在这一点上是很理智的。 “要是没有李明……” 李治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手,将李泰的书信攒成了一团。 如果李明没有横空出世,就这么安安定定地烂在后宫的某个角落,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李明。 天下会如何? 父慈子孝?兄友弟恭?国家太平?他当皇帝? 不。 更有可能的是,父皇死于急病、皇家在九成宫之变中覆没、高句丽南下割据燕山…… 李治发现,自己终究不能狠下心来,像他的兄弟那样。 彻彻底底地抛弃亲情和感情,完全从利益的角度出发。 “唉……” 李治长叹一口气,将李泰的信抚平,小心地揣进怀里。 ………… “唉……” 李治长叹一口气,定定地看着面前的早餐糖饼。 “你不吃我吃。” 李明很顺滑地摸走了糖饼,塞进嘴里。 在老唐的年代,吃口甜的不容易。 “小明你怎么又欺负你哥了,做弟弟的怎么能抢哥哥的东西呢。” 一旁的李明达给了李明一个脑瓜崩。 父皇一早就在书房处理政务,她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教导皇子礼仪的重担。 “我错了我错了。”李明一边嚼着糖饼一边道歉。 我错了,坚决不改。 “无妨,就让让他吧。”李治双眼空空,下意识地说道。 “那谢谢了。” 李明又从李治碗里摸了个肉馒头,灵巧地躲过李明达的脑瓜崩攻击,脚底一抹油,溜之大吉。 “唉,那小弟弟真的是,太贪嘴了。” 李明达叉着腰,无奈地看着那圆滚滚的小背影越滚越远。 “嗯,他太贪了……” 李治若有所思,心不在焉地喝着肉羹。 手边多了两颗枣子。 “给你哒,甜个嘴儿,虽然没有糖饼那么甜。”李明达从兜里掏出枣子,给哥哥放两颗,自己嘴里也塞一颗。 你口袋里是长了棵枣树么……李治心里吐槽,无奈地笑了。 阿兕子是宫里的清流,对谁都真心相待,和谁都亲密无间。 父皇威严而不得亲近,兄弟们又各怀鬼胎。 只有阿兕子在身旁,才让他仍有家的感觉。 如今的立政殿里,更是靠着阿兕子从中调节居间。 要是没有她,李世民、李治、和李明,三个权力生物同住在一座屋檐下,大眼瞪小眼。 光是想象就气闷得紧。 如果…… 如果阿兕子心爱的兄弟们。 在她面前反目成仇,自相残杀。 她会作何反应? 肯定会伤心欲绝吧…… 一想到开朗似火的阿兕子会露出悲伤的神情,李治便不由得心如刀绞…… “阿兕子。”李治喝着肉羹,闷声道。 “嗯?”李明达的嘴巴正忙着磕枣子皮。 “如果,我是说如果……”李治闷着头对着碗,嘴里含着粥,声音越来越含糊不清,好像有什么话想说又不敢说: “如果我与李明,最后不得不兵刃相向。 “两人中……你希望,谁能活到最后?” 房间一静,李明达什么也没说。 “嗐,我在瞎说什么!” 李治恨不得把脑袋埋进粥碗里: “我睡觉睡迷糊了瞎说的,你别忘心里去,忘了它忘了它。” 像是要把说出口的话咽进肚里似的,他猛灌一口粥。 然而,李明达还是什么话都没有说。 房间里十分安静,窗外鸟鸣婉转,仔细听还能隐约听见庭院里溪水的嘶嘶声。 “阿兕子?” 李治感到奇怪,放下大大的粥碗望去。 只见亲妹妹双手扼住喉咙,脸色涨得通红,张着嘴却喊不出声,只能发出微弱的嘶嘶声,表情十分痛苦。 “阿兕子!” 李治大惊失色,发疯似的扑上去抱住她。 李明达还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,脸色憋得越来越红,双眼含泪,大张着嘴巴绝望地试图呼吸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