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………… 长安,太极宫太极殿。 “请陛下即刻从扬州、徐州增调兵马,与李世绩合兵一处,开春后强攻燕山,直抵白狼水,立即收复平、营二州!” “不可,燕山易守难攻,强攻代价巨大。就让李世绩率魏州兵马,守住卢龙塞(喜峰口)即可,过一两年高句丽必乱,届时再收复失地。” “坐视敌人占领我国领土而无所作为,这是丧权辱国!两州的百姓怎么办?!” “北方大雪,赈灾已让财政捉襟见肘。若为了那两州合计不足五千户的百姓,打得财政亏空,天下百姓怎么办,无端死伤的将士们怎么办?” 朝廷上依旧吵得不可开交,只是重点变成了辽东该怎么出兵收复。 至于之前的热点——李明到底反没反——已经没有人再讨论了。 因为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,辽东已经落入高句丽之手。 当地百姓也会像历朝历代一样,投降高句丽,顺滑地当起亡国奴,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。 政治不讲道理,只讲现实。 在这种情况下,再纠结于李明是忠是反,已经没有意义了。 现在的重点是,谁应该为这一切负责。 而这口锅,只能扣在李明头上。 因为,如果辽东乱局的始作俑者不是李明。 而真如李明在信中所说,造反的是当地豪族慕容燕。 那朝廷的所有人,都要为此事负责。 包括皇帝本人。 慕容燕一直与朝廷有着合作,是朝廷一步一步把他养肥的。 刘歆这个无能的刺史能在当地主政十几年,也是朝廷任命他在当地主政了十几年,导致反贼在眼皮子底下做大。 乃至于朝廷对平州几乎失去掌控这件事本身,不就说明了朝廷的无能吗? 有些事,上了秤千斤都打不住。 所以,简简单单甩个锅,是最合适的。 朝廷诸公不论之前的信念立场、也不管是否符合事实逻辑,用屁股代替脑袋做出决策,一致认定—— 李明,就是辽东一切混乱的罪魁祸首,也是魏征魏侍中之死的罪魁祸首! 必须给予其制裁! 甚至这一番关于如何夺回辽东的讨论本身,也是这轮甩锅大计中的一环。 大唐为了夺回辽东多付出的代价越大,李明的责任就越大,扳倒他的希望也就越大。 而在李世民心底里,他又何尝不希望李明真的反了呢? 这样的话,那小子好歹还能保一条命。 否则,被十五万人围剿,那是不会有生的希望的…… “陛下。” 岑文本上奏道: “平定辽东之乱后,如何处置乱臣贼子,还望陛下明示。” 虽然目前处于被动,虽然大家嘴上说得耸人听闻。 但其实大唐群臣都知道,高句丽的问题只是暂时的。 等冬天一过、暴雪一停,朝廷天兵调集到位。 料理掉他们,只是一个时间和成本的问题。 是等半年还是等一年,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。 反正辽东的百姓也习惯了改朝换代,在高句丽治下多委曲求全个一年半载的,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。 相反,如何处置乱臣贼子——说得更明白一些——李明、侯君集等“皇十四党”成员,这对朝廷诸君来说才是真正的大事。 最近这一年,十四党的风头太劲了,已经让不少贵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。 如果能借辽东这个机会,顺势将李明一伙人斗倒斗臭,并顺藤摸瓜,扳倒李道宗等十四党余孽。 这样一来,不但有许多贵人能睡个安稳觉,而且空出来的吏部尚书、礼部尚书等肥缺,也是让许多人眼红的。 政治斗争便是如此,不讲对错,只有利益。 李世民手指弹着扶手: “一切还未尘埃落定,岑爱卿是否太猴急了些?” 事情来龙去脉还没弄清楚、辽东也还在高句丽手里、甚至连李明人都还没找到,就急着下判决?! 刘洎立刻接上: “陛下就是对贼子过于怀柔,以至于辽东日渐糜烂,魏侍中忧愤而死。 “若再不早做决断,恐怕天下难服!” 朝堂内一片附议声。 气势汹汹,营造出大义在我的景象,连长孙无忌、房玄龄也难以抵挡,只能沉默。 李世民面色铁青。 就在太极殿内一片吵闹时,殿外也闹了起来。 “站住!”守卫一边大喊一边追逐着。 而在他们的前方,是一匹马。 在宫城大禁之内,除了皇帝陛下,竟有人胆敢骑马乱闯! 但守卫显然对骑马者有所顾忌,不敢上硬手段,只能狼狈地追赶。 马上是一位少年,他筋疲力尽,伤痕累累,一路纵马奔驰到太极殿前,用嘶哑的喉咙呐喊: “平州,未曾叛唐!李明,未曾叛唐!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