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长孙延简单做了些准备,带上几个守卫,便轻骑上路了。 四千里路,轻装简行,什么行李也不带。 只要能突破平州的封锁线,到了内地各州,随便刷脸,自然会有人抢着招待。 嗯,重点是冲破平州封锁线。 他没有时间陪着幽州刺史的大部队,绕着远路坐着车,慢悠悠地晃出去。 他要冒险抄近道。 朝廷修建的驰道是肯定不能用的,已经被高句丽和慕容燕占领了。 但他选择的近道,就紧挨着驰道,藏在路边的山间密林里。 是赤巾军秘密修建,用于快速转移、伏击敌人的秘密通道。 长孙延沿着山间密道奔驰,刚出五里乡,就立刻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氛围。 不见人踪,甚至连山中的鸟兽都不敢大声鸣叫,阴暗的树林里一片死寂。 正是崔民干刚进平州时,对这里的初步印象。 长孙延被这气氛感染,心中逐渐阴郁,在山间小道绕行了约半个时辰,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几个人影。 他们是附近的农民,趁劳作的空隙,主动替赤巾军修葺毁损的道路。 靠近时,长孙延特意瞥了一眼。 他们几乎全是老年人,在一片白发苍苍的脑袋中,长孙延好不容易找到一头黑发。 这位仅有的年轻人只有一条胳膊,头上的红头巾像火焰一样鲜艳。 年轻人听见马蹄声,警惕地打量了一番来者,确认是自己人后,兴奋地向他们挥舞仅有的手臂。 年轻人都上战场了啊……长孙延心中暗叹,在马上向残疾的战士拱手。 行至半途,他又遇到了正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队伍。 战士们斗志还很高昂,但疲惫是肉眼可见的。 “是委员会的信使,让道!” 指挥官一声令下,战士们迅速让开了道。 “多谢。”长孙延在心里暗道一声,不敢放慢脚步,继续策马奔驰。 路过这支队伍时,他发现,伤病员的比例比之前明显高了不少。 一位昏迷不醒的战士嘴里,还咬着半截敌人的耳朵。 前线比预想的更紧绷啊……长孙延不由得加快脚步。 没过多久,他沿着小道攀上一座小山包,听见山脚下传来一片沉重的踏步声。 长孙延下意识地向一旁的驰道望了一眼,顿时汗流浃背。 是高句丽的大军。 他们排成豆腐块一样的方阵,沿着驰道,向平州腹地挺进。 在书上读到动辄几万大军,只是一个数字。 但当亲眼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阵,这肃杀的氛围、排山倒海的压迫力,让长孙延一时忘记了呼吸。 而这支庞大的军队,与长孙延之间,不过是相隔了几棵大树、一座低矮的小山包而已! “明哥一直所面对的……原来是这样困难的现状?他所斗争的,原来是这样可怕的敌人吗?!” 这一路亲眼目睹以后,长孙延才恍然意识到,平州的实际局势,甚至比他们这些局中人所知的,还要严峻得多! 他们被李明和赤巾军保护得太好了,竟有些被五里乡的平和所麻痹。 捉襟见肘的资源、排山倒海的敌人,一直都是由李明默默承受着。 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,李明也默默地承担着,从不在众人面前表露出来。 长孙延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。 “不能拖延,必须尽快!”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艰巨。 必须尽快到长安,别让沟槽的朝廷特么的拖明哥后腿! ………… 二月的长安,陷入了沉闷的气氛之中。 一方面,大河(黄河)流域突降暴雪,百姓受灾,行路不畅。 另一方面,之前几个月里热热闹闹的辽东前线,忽然陷入了诡异的宁静。 那个方向最后传来的信息,还是张俭转述长孙延、指责慕容燕才是反贼、全篇一次也没有提及高句丽的辩白信。 然后,杳无音信。 连张俭、带张亮,以及其他所有的官方渠道,像是说好了一样,同时噤了声,再也没有只言片语传过来。 仿佛一夜之间,辽东从人间蒸发了一样。 但久经战阵的人都知道,当你重点侦查的方向,突然没有一个探子回报。 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。 严格地说,辽东方向并不是彻底陷入静默。 事实上,关于辽东的海量传言,这段时间一直在轰击着朝廷诸臣的耳膜。 从立德殿的怪物主动为高句丽带路,到英明神武的节度使顽强抵抗扶余禽兽,你愿意相信什么版本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 因为有《长安快报》的存在,所以百姓普遍是支持后一个版本的。 然而朝廷之上,公平公正的衮衮诸公在做决策时,显然不会采信这种关联关系高度可疑的“流言”。 根据已有信息,他们合理分析,总结出了以下三种可能: 李明已反,高句丽人就是他放进来的,铠甲武器也是他提供的;李明已反,但高句丽人与他无关;李明没有反,但也没有对抗高句丽人。 至于其他可能性,比如李明势力正在与高句丽肉搏什么的,就算是最极端的明粉也不敢轻易采用。 毕竟在为自己涂脂抹粉的辩白信里,李明都没有提高句丽一个字。 那他肯定是躲在山里,避开了高句丽与唐军的兵锋,坐山观虎斗。 嗯,大家觉得,这非常符合李明阴险狡诈的人设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