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像李明殿下这样,直接在大唐体系以外又手搓了一套体系,而且还运行得如此有效,这特么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啊! 自己之前居然以为殿下是只会依靠父辈荫庇的纨绔子弟…… 我真傻,真的…… “说起来,我不是让长孙延送信,让你们不用来支援么?”李明的问题打断了薛仁贵的沉思。 薛仁贵古怪地看着他:“是陛下让营州军支援平州的。高句丽入侵,您难道打算独自应对?” 李明一怔: “高句丽?哪来的高句丽?” 薛仁贵也一怔: “那天薛万彻将军扫灭的‘装束奇怪的慕容家丁’,就是高句丽啊!” “真的?” “真的!您难道一直没发现?他们早就身穿唐甲,渗透进平州了!” “没……感觉和慕容燕的家丁也没什么不同啊,都是一触即溃。我还以为慕容燕又从哪里雇了一批炮灰呢。” “……您俘虏了那么多扶余人,就没感到蹊跷?” “我还俘虏了不少突厥人、契丹人、室韦人、靺鞨人……嘶,被你这么一说,好像最近扶余俘虏确实多了一点点……” “……” “……” 薛仁贵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 是李明殿下太笨,连这情报都没掌握。 还是李明殿下太强,蹂躏一国正规军,就像蹂躏家丁民勇那样轻松…… “无所谓,和高句丽打就打吧。”李明耸耸肩。 在他原本的计划里,第一步就是北伐高句丽,为华夏开拓东北的应许之地。 现在高句丽与慕容燕合流,正好。 他俩个都同样的干呀。 “恐怕,事情没有那么简单。”薛仁贵幽幽地说: “平州的情况,您和朝廷沟通了吗?” 李明挠挠头: “刚派长孙延去营州柳城,请张俭都督替我说明情况,打消朝廷对我们可能的猜疑。” 薛仁贵深深地看了他一眼: “恐怕朝廷不仅仅是猜疑哦。” 李明:“此话怎讲?” 薛仁贵:“朝廷认为,殿下与侯尚书等已彻底反叛,纵火焚烧州府、杀戮官员,并大开城门放入高句丽,为敌国上供战马铠甲,并纵容他们劫掠卢龙临榆两县,以及……” 李明:??? ………… 数日后,长安。 大朝会。 这是久病的李世民在新年第一次召开大朝会,心情颇为不错: “营州都督府来信,称皇子明并未起兵谋反,谋反的是当地的豪族慕容燕。 “慕容燕架空州府多年,谋杀刺史,把持当地军政,引入外地屠戮百姓的也是他。 “诸位爱卿有何高见啊?” 几乎是立刻,岑文本上奏道: “陛下,此番谬论不可信!这只能说明,营州张俭被叛贼欺瞒,或已与叛贼合流,共同背叛朝廷!” 至于小魅魔李明有没有这个能力魅惑张俭,群臣根本不用怀疑。 李世民的笑容渐渐淡了下去。 刘洎马不停蹄地接话道: “张俭所言,都是转述长孙延的一面之词。长孙延,孩童也,且与皇子明交往甚密。 “漏洞百出,陛下怎能轻信呢?” 张俭在这里鸡贼地留了个心眼,只转述,绝不添加自己的理解,以免引火烧身。 结果没想到朝廷这些衣冠禽兽这么饥渴,既被揪住了破绽,也没有把自己撇清关系。 长孙无忌的太阳穴立刻鼓起青筋: “长孙延是一面之词,张亮的情报难道就不是一面之词吗?” 这话立刻被清流们抓了把柄,一顿狂喷。 因为张亮好歹是工部尚书,有中央编制的、立场中立,更重要的是,张亮是成年人。 论可信度,比和李明穿一条开裆裤的长孙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。 长孙公如此护短,难看了啊。 而也因为长孙无忌的这个破绽,群臣都倒向了岑、刘的一边,对营州方面的来信表示怀疑。 这些怀疑是很合理的。 首先,李明一直拖到近日才写封信向中央汇报,动机十分成谜。 其次,辽东节度使同时也管辖着营州,是张俭理论上的上司,张俭的立场可能也歪了。 再次,慕容燕不过是个有点钱、有点兵的土财主,真能做到在平州一手遮天? 最后,李明通篇没有提高句丽,这是否有欲盖弥彰的嫌疑? 听着群臣的一片质疑之声,李世民的脸色也慢慢差了起来,脑袋又隐隐发疼了。 “陛下,不可再因小失大,在平州之事上来回反复了啊!”岑文本上前一步,掷地有声道: “魏侍中的血,不能白流啊!” 一提魏征,李世民的嘴角就忍不住抽搐。 群臣的态度很直白: 为了平州这事,已经牺牲了一个魏征了。 代价这么大,如果这事情还这么不明不白地糊弄过去,随便甩锅给一个草民…… 群臣如何接受? 天下如何信服? 李世民面色铁青地瞪了一眼茫然的长孙无忌,有气无力道: “朕……只是觉得应该综合考虑各方的意见,并未盲目替平州之事翻案。 “朕的决定没有改变,李世绩已经率军北进了,诸位爱卿不必再催。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