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皇亲国戚都是天上人,谁闲着没事来乡下当山匪,造自己家的反? “我说的是真的,我真的是李明。” “放屁,你自己说李明能单骑单挑一万突厥兵,你如果真是李明,怎么不放个屁把慕容燕的一千甲兵崩死?” “啊这……” 就在两人陷入罗生门的时候,当朝大司空的嫡孙、长孙延从书房里飘飘然出来了。 “明哥,刚才我才汇报了一半。” 他脚步虚浮,粗布白衣飘飘,竟有些修仙风骨。 要不是顶着两泡黑眼圈,发际线比当初教来俊臣时还要靠后,浑身透着一股怨气的话。 李明向吴大娘挥挥手: “军事的事情,你和尉迟循毓去办。我的事多,我要把精力放在内政上边。” 哪有山贼头领不管打仗的,宁真把自己当节度使啦……吴大娘嘀咕着离开了。 “唉……”长孙延叹了口气,疲惫地说道: “我们治下现在共有一万两千三百户,十万八千人。” 李明都吃了一惊: “这么多了?” 放到现代,治下十万人横竖算个乡科级。李明这样的普通公务员努把力,在退休前也是可以够到的。 而在唐代的平州,这几乎是户籍人口的五倍。 这还只是他实际控制区域内的人口。 “平州瞒报的人口实在太多了,许多村庄几十年来都没有官僚涉足,唉……” 长孙延又叹了口气。 “所以我们得把他们管起来。”李明背着手,口述着接下来的安排: “这波慕容燕的重点进攻,必定会在平州闹得鸡飞狗跳,往我们这儿送大量逃难的人口。 “现在是十一月中了,天气转凉。除了要提前备好粮食,过冬的被服也要尽快织造。群众工作要落实到细处……” 长孙延一边仔仔细细地记着笔记,一边无意识地叹气。 作为首席常务秘书,他最近叹气的次数越来越多了。 李明皱起了眉头:“你不认可?” “不是不是,明哥高见。”长孙延把头摇成了拨浪鼓,接着又摁了摁发胀的太阳穴: “只是最近太忙了,又缺少得力的帮手。” 虽然李明并不是甩手掌柜,许多政令的实施细节都亲自替他把关。 但繁杂的基层治理,还是让长孙延猛掉头发。 什么争水源啦,争田垄啦,争果树啦,夫妻不和啦,堂亲吃绝户啦……乡里乡亲鸡毛蒜皮的事,都会吵到这位贵公子这里。 “我们在乡里选拔的胥吏,虽然吃苦耐劳,愿意深入山间。 “可是他们的能力实在有所欠缺。” 长孙延忍不住抱怨: “他们头脑不甚灵光,学算数比尉迟循毓还吃力,而且大多都不认字。 “虽然学得挺认真,但实在愚笨,学得太慢了。” 他一边总管协助李明,总管着实际控制的、散步在燕山南麓各个角落的村社生产大队,一边又要客串教员,教习属下胥吏识字。 有怨言在所难免。 李明拍拍小伙伴的肩膀,果断煲起了鸡汤: “往好处想,这对你的能力是极大的锻炼,当初我就是这么军训韦待价的。能治理好基层,调解村里村坊五花八门的矛盾,将来一定大有作为。” “当初你阿翁追随我阿爷时,就是这样当秘书的。” “真的?” “真的,你明哥还骗你不成?” 长孙延叹了口气,算是把鸡汤干了: “我倒是无所谓,只是这些农夫出身的胥吏,实在扶不上墙。将来难堪大用啊……” 在普池里抽SSR,你在期待什么?能有个大众脸凑合着用就不错了……李明耐心开导着自己的小伙伴: “我们手下不可能、也不需要都是聪慧能干的人才。治理基层更是离不开庸才。 “胥吏能忠实地执行上面的政令、上报下面的情况,就超过其他所有州县了。” 这倒是实在话。 古代日常生活中,老百姓其实不直接和官员打交道。 接触最多的,是底层的胥吏。 朝廷对基层失控,就是从控制不住底下的胥吏开始的。 所以在这个层级,忠诚负责高于其他一切品质。 而有什么样的人才,能比被李明救过一命、对他有着近乎活菩萨崇拜的老农,更忠诚、更可靠的呢? “不过……”李明沉吟了起来。 长孙延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 现在这帮人也许能勉强管个五里乡。 第(2/3)页